内容详情——
   
————资讯推荐
行善是社会责任和民族担当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991天前 | 7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公益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首先,慈善是自我生命的需求,是每个人心中自然流露的爱泉,因此,它是自觉的,快乐的;其次,慈善是低调的,只有低调才能保证慈善行为的纯粹性;再次,慈善是平等的,要考虑到被救助者的自尊,因此,慈善不是施舍,它是一种以大爱的精神去营造当今社会人人平等的和谐氛围。

言先生自2008年为汶川地震赈灾捐款后,便对公益慈善事业一发不可收。从义务题写牌匾到捐赠书法长卷,从汶川地震赈灾捐款到南京抗疫百万义捐,从资助出版《当代书法论丛》到支持历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从建立东南大学言恭达教育基金到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言恭达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以及南京言恭达慈善基金、江苏言恭达文化基金会等,通过出售个人艺术作品向社会捐款,尤其是对文化教育事业进行资助。作为书法界热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楷模人物,言先生对慈善也有深邃精到的认识,他在《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本真——中国书坛的新觉醒》一文中说:

公益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首先,慈善是自我生命的需求,是每个人心中自然流露的爱泉,因此,它是自觉的,快乐的;其次,慈善是低调的,只有低调才能保证慈善行为的纯粹性;再次,慈善是平等的,要考虑到被救助者的自尊,因此,慈善不是施舍,它是一种以大爱的精神去营造当今社会人人平等的和谐氛围。(《抱云堂艺评》)

“慈善”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是分开作“慈”“善”两字使用的。“慈”本义为“慈爱”,“善”本义是“吉祥”。现在对“慈善”的释义是在直接承袭了古代“慈”“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了阐释、引申,《汉语大词典》对“慈善”的阐释为“慈爱,善良,仁慈和富有同情心”。可以说,慈善行为所包含的爱心、同情、怜悯、移情等道德情感,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慈善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深入人心,并提出了许多精湛的慈善思想,如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性善”说,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等,这些已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并世代相传。

当代的慈善活动涵盖了扶贫济困、安老助孤、救灾赈灾、助学支教、医疗救助等多个领域。如言先生为汶川地震灾区通过义卖捐款120万元、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为社区“防艾”事业捐赠60万元、为江苏响水县“红十字博爱小学”捐款125万元专项支付博爱班学生5年的伙食费、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援湖北医疗队捐款100万元用于购买抗疫物资等,这些慈善行为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慈善活动范畴。“行善有道,善行天下”,言先生在此基础上更注重致力于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在全国享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12年,向东南大学捐赠百万基金、50套书法长卷和亲书的校训,其中50万元的“言恭达奖学(教)金”用于奖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优秀师生,50万元的“东南大学文化艺术活动基金”用于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013年,向北京语言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言恭达艺术文化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和资助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及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海内外书画艺术活动、出版等多种项目。

2014年,向中国和平友好基金会捐赠100万元设立“言恭达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专门用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和国内外交流等领域的活动。

2015年,资助创办“明园文化大讲堂”,以提升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精英人文素质和审美潜能为主旨,使之成为以公益服务、共享经典、以文化人、以艺养心,提倡回归心灵的文化传导与阅读为特质的讲习园地。

2017年,资助“仁泽无疆——中日书法名家邀请展”系列活动在日本东京举办。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为契机,依托民间的力量与文化的蕴涵,突出中华文化倡导的“仁爱天下”的思想,努力推动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促进中日文化艺术交流。

2019年,资助“2019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举行。论坛以“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为主题,着眼于当下,共商艺是、同话发展,这将对全国高等书法教育与学术研究形成合力,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典范意义。

2020年,资助“云上访碑”陕西系列课堂直播节目,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教学形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节目一播出,即受到了众多高校师生和书法人的广泛关注。

资助“抱云堂书院中国书法篆刻创作研修读书会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南京新的社会阶层中书法篆刻界群体,以通过访学、研讨、交流、展示等形式开展活动,培养优秀人才进行传统书法篆刻的继承和发展。

还有,向革命老区、灾区捐赠图书,赞助各种学术研讨会、书法师资培训、中青年书法展、中国书房推介等各类文化艺术类活动。

还有,资助《王羲之全集》(18册)、《当代书法论丛》(12册)、《沙曼翁研究文集》《酒文化大典》《江苏楹联》《南方诗联》等书籍、报刊的出版发行。

如此等等,言先生捐出去的都是真金白银,可谓真正的“硬核”。他显然不是当代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艺术家,但是他一直在用自己慈善行为践行着对人文品格与时代人文关怀的追求。这诚如冯骥才所言:“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情之深者,为爱;情之远者,为美;情之大者,为圣。言先生兼而有之,他认为当代书画家必须具备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应该且必须做到:“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是人民养育了艺术家,是时代推出和造就了我们这批书画家,我们今天没有理由不回报社会,感恩时代,感悟生活,感知民生,实现艺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效应。”(《抱云堂艺思录》)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和家国情怀,言先生捐款捐物做慈善的同时,他的笔端也常常凝聚着浓得化不开的爱,小到为他人题写书名及序跋,以赞誉同道、奖掖后学;题写牌匾,以推进传统文化回归到常态;书城门春联,尽显历史文脉和时代脉搏;书碑刻石,助力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大到每年主题性创作,以时下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文本内容进行巨幅长卷创作并捐赠给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政协文史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永久性珍藏。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捐作品,言先生都始终坚持慈善文化的价值底色,那就是“通过真诚而又纯粹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来自觉提升自己的人文境界,从而完善作品中所透析的时代人文精神。”(《抱云堂艺思录》)

庄子云:“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意为惠施于人而不忘回报,这不是自然的布施。可以说,“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是慈善的核心价值,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能够善行天下的人,社会自然不会忘记他。数年来,言先生先后荣获了“善行天下·政协委员慈善公益代表人物”“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和平贡献奖”“和平使者”“书法公益人物”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光环,言先生说:“时代造就和推出了我们这批书画家,我们在有能力时,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回馈时代、回馈社会。”“艺术家能留给社会、留给历史的是他的作品与口碑。这些慈善之事我愿意扎扎实实去做,并不是想显示什么,不必宣传得那么高。”(《抱云堂艺思录》)他这么说既非故作谦虚,也非唱高调,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行而践道,源于他已把行善之举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公益事业当作一种习惯。多年来,言先生和家人本于善心,施所善举,不求闻达,执着于慈善事业,他在以践行“行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民族担当”为己任,形成了追求人生的大格局——通过慈善的实践来修塑自己的灵魂。

严复说:“古之言为善也,以为利人,而己无与也;今之言为善也,以不如是,且与己大不利也。知为善之所以利己,而去恶且不止于利人,庶几民乐从教,而不祸仁义也,亦庶几国法之成,无往而不与天理人情合也。”严复认为善不只是利他人,也可以合理的利己。《世说新语·德行》有记:“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西晋末年顾荣一次在宴会上把自己的烤肉让给想吃的烤肉人,一个小小的善行竟让他在渡江避难期间屡屡得到那位烤肉人的帮助。看似是异闻传说,却也见证慈善行为既可利他也可利己。做公益慈善并非简单的施与,更多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己内心的充盈,正所谓“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言先生从事公益慈善,利了他人也“利”了自己,他说:“慈善是自我生命的需求,是每个人心中自然流露的爱泉,因此,它是自觉的,快乐的。”他又进一步阐释道:“艺术家只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与公益慈善行为,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净化自己的灵魂,完善自己作品中所透析的时代人文精神。”(《抱云堂艺思录》)

公益慈善于言先生来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给人以心灵震撼。言先生心系疫情防控一线,在抗疫物资最紧缺的时候,江苏言恭达文化基金会向南京市慈善总会定向捐赠给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100万元,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购买防护服等,极大鼓舞了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士气与斗志。同时,创作自作词《满江红·白衣天使出征》大草书法长卷、节录孙思邈《大医精诚》隶书长卷并分别捐赠给上述两家医院,在表达着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敬畏。在致敬白衣战士的同时,也书写了自己的家国情怀,记录了时代风采,抒写了大爱情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言先生深情地说:“是人民养活了艺术家,是时代推出和造就了当今我们这批书画家,我们和老师前辈们相比实在太幸福了。所以我们今天没有任何理由不汇报社会,感恩时代!”这诚如梁启超所言:“凡人对于社会都要报恩,越发受恩深重的人,越发要加倍报答。”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理应通过公益慈善行为来修塑自己的灵魂,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论语》云:“平易而不损,谓之小善;先人后己,谓之大善;知善致善,是为上善也。”行善无大小,或小善,或大善,或上善,这取决于“每个人一生都在变换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追求成功与梦想,拥有生命中永恒的那份爱的情愫。”(《抱云堂艺思录》)慈善行为并不需要多大的平台,哪怕是日行一善或者心常存善念,哪怕只是简单的随手转发,能帮到身边的人就很好,“积小以高大”(《周易》),积累小善也可成就崇高伟大的事业,这些都应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常态。善行可小,但不可不为,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要是没有仁爱之心,有礼又能怎样?有乐又能怎样?中国艺术是由“美”向“善(道德)”的,艺术的“善”是人类永恒的归宿,所以,我们所说的书(画)品,既指书画作品表现出来的内容、思想、境界的高下,也指书画家的品格。言先生说:“品底德差,落笔无法,书法之境乃人格之境界。一个艺术家,是需要把审美体验上升到生命体验,慈善,则是其中一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艺术家来说,进行公益慈善事业无疑是最好的修炼方法。一方面,艺术家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通过公益活动更快捷地向大家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通过公益活动可以更好地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既能“身入”,又能“心入”“情入”,从而获得宝贵的经历和感悟,用于到艺术创作中去,即“寓善于艺”。毕竟“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

言先生强调,慈善是低调的,慈善是平等的。然而在这浮躁喧嚣的世风之下,个别人却把本是正常事、平常事的公益活动做成了特殊事,有人参加“送文化下乡”的笔会活动,现场为老百姓写了几幅字,就赶紧对外宣称说是捐赠了价值成千上万的作品。先不说作品价值几何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就说这所谓的作品若是变不了现,就是一张纸而已,对于那些真需要帮扶的对象来说有何意义呢?诚如言先生所说:“穷人要书法作品吗?你捐书法,有关部门还得去换成钱。为什么不直接捐钱呢?要做就要做得实,做得真。”还有一些人视公益慈善为儿戏,伪慈善、假捐赠的事件不时曝出,这样的行为让“爱心”被消费、“捐款”变玩笑,这绝不仅仅是“作秀”,而是对慈善行为的亵渎,消耗着人们的爱心和信任,哪里还有家国情怀?连最起码的做人良知和社会公德都丧失了。(原文节选发表于2021年1月6日《书法报》)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顾问。


  • 16 2025-01

    忻自良携团队受邀出席第八届公益事业大典 助......

    忻自良始终坚守着 “三 XIN” 理念,即创新、用心、互信。在创新方面,他勇于突破传统,国际首创五心运气推拿针灸疗法。这种创新疗法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为中医急救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 16 2025-01

    第八届公益事业大典:胡碧业的国学传承公益之......

    胡碧业出生于 1964 年,多年来,他凭借着对国学的热爱和深厚的钻研,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他不仅是华夏名人数据库的审核委员,更是北京华夏博易国学文化发展中心的副院长。这些身份赋予了他传承和弘......

  • 16 2025-01

    《第八届公益形象大使宁可:用整理教育传递公......

    宁可有着丰富且扎实的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1995 年,他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便踏上了教育之路,在北京实用美术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对教育有了深......

  • 14 2025-01

    第八届公益事业大典在上海成功举办——202......

    郭筱君的故事始于1962年,那时她作为长乐一小的佼佼者,与小伙伴们一起,代表全市少先队员向国家领导人、外国领导人献花,这是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开始。12岁那年,她在上海市游泳比赛中荣获女子少年组5......

  • 14 2025-01

    上海挚光公益青年发展中心理事潘葭萓受邀出席......

    潘葭萓理事分享到她的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二十多年的公益生涯中,她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每当她想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便咬紧牙关,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她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只有奉献,才能快乐......

  • 09 2025-01
  • 02 2025-01

    舍小家 顾大家 --刘畅的抗疫先锋之路

    2019年末,新冠疫情悄然降临,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用他们的行动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安全与健康。四川省古蔺县的刘畅便是其中一位不为人知的英雄。他不仅在疫情初期勇......

  • 04 2024-12

    慈心不渝的公益使者 ——曾惠萍

    曾惠萍,福州市慈恩公益服务中心的创始人及理事长,以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的爱心,在公益事业中书写了非凡篇章。1967年出生于福州的曾惠萍,年轻时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勇气与决心。仅22岁之际,她便毅然决然......

  • 28 2024-11

    传播公益力量 聚焦公益精神 陈焕新:智慧法......

    陈焕新1961年6月出生于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自小对乡土有深厚感情。1978年高中毕业后到广州国营企业担任采购职务,凭借自身努力升为业务经理并在广州定居成家。2011年,当他回到阔别30余年的家乡时,......

书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