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经历过早期“送关怀、献爱心”的捐款、捐物时代后,这句话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公益生活中。曾在相当一段时期一直处于“被救助者”身份的残疾人,对此最能感同身受。
鱼是结果,渔是方式。以渔得鱼,用劳动换取美好生活,是自古就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
每一杯咖啡
都在表达新希望
在广州荔湾区,有一家名叫“手心咖啡”的咖啡店,这里轮班的几位咖啡师以及店长,都是视障人士。今年26岁的视障女孩陈柳晓,是手心咖啡的店长。
冲泡一杯好喝的手冲咖啡,水流要平稳地从手冲壶里流出来,然后在咖啡粉表面均匀画圈。为了掌握这一方法,陈柳晓和其他视障学员将手冲壶装满凉水,用水流在手心画圈,感受水流冲击力的大小,掌握冲泡的角度。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差不多练习了半个月,他们才慢慢掌握技巧,这也是“手心咖啡”名字的起源。
在成为手心咖啡店的店长之前,陈柳晓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与咖啡结缘,是因为合木公益发起的视障精品咖啡师培训计划。2018年5月,合木公益视障咖啡师培训项目启动,第一期共有10名视障伙伴参与了咖啡培训。一个月后,在线下精品咖啡快闪活动中,仅两天的时间就卖出90多杯。
“手心咖啡”是合木公益发起的视障咖啡师培训计划。目前,“手心咖啡”公益项目已为200多名视障人士提供培训。视障咖啡师陈柳晓说,每一杯“手心咖啡”,都在表达视障人士心中新的希望。(图 CFP)
2019年,“手心咖啡”有了正式的线下门店,在门店里,经常有不同的公益活动举办。经过两年的成长,陈柳晓不仅成为一名咖啡师,还常到各处参加与咖啡相关的交流,并为视障人士发声。目前,“手心咖啡”公益项目已为200多名视障人士提供培训,在陈柳晓工作的“手心咖啡店”里,就有3名视障咖啡师。“大家的新机会多了很多,社会也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让他们的人生出现更多可能。陈柳晓说,每一杯“手心咖啡”,都在表达视障人士心中新的希望。
毕飞宇的《推拿》让公众对盲人有了广泛、具象化的认知。公益人万青拍摄的纪录片《盲人不按摩》则引出了新的思考:“盲人不按摩,还能干什么?”
手心咖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并不唯一。《奇葩大会》中用7分钟演讲征服蔡康永、何炅等大咖的蔡聪,是公益组织的领头人;自学英语和编程的学霸周富贵,是一名信息无障碍研发工程师;“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韩颖,创办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是一名无障碍电影制作人。陈柳晓遇到的视障朋友中,有人做心理咨询师,有人当律师、歌手……
残疾人天赋优势各有差异,对于他们擅长的领域,也容易让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比如聋人适合做设计工作;盲人适合做推拿、钢琴调音;肢残人适合做电话客服、网络客服等。而每一份“意想不到”的工作背后,都是社会对公益的深度思考,以及残疾人想要走出“舒适圈”的勇气和探索。
今天的公益,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出,更是将善意变成流动的信息,也用新的手段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它不仅仅局限在传统视角的领域,而是更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更紧密地结合了当前社会的视角。这或许才是公益最重要的本质,改变当下,迎接更好的时代。
工作的背后
也是公益
无独有偶,通过咖啡让残疾人“出圈”的还有“熊爪咖啡”。
与手心咖啡相似,熊爪咖啡同样也是一个公益项目,不同的是,店员换成了听障人士。一堵墙或许可以隔绝声音,却隔绝不了需要与被需要的心灵交流。“‘熊爪’治愈了买咖啡的顾客,顾客互动也改变了听障店员的心理。”熊爪咖啡的联合创始人天天说。
在上海疫情最艰难的两个月,熊爪咖啡鼓励每个有余力的员工在小区当志愿者,哪怕只是搬运物资、帮忙跑腿都是为抗疫出力。那段时间小店短暂关门,员工们转型成线上销售,在积极自救的同时还不忘做公益。天天带着同事们陆续在小区开展面包、牛奶、咖啡等生活物资的团购。每单团购,熊爪咖啡拿出总营业额的5%~10%捐给小区里的孤寡老人。还无偿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2022年7月,熊爪咖啡已开设多家分店,并进入A轮融资,残障人士雇佣比例超过50%。
因公益而起,又反哺公益,咖啡或许只是残疾人的众多表达方式之一,但其中的内涵是相通的——残疾人想要做出新的尝试,而社会力量愿意为这种尝试提供服务和保障,这杯“公益咖啡”的香气就会扩散得越来越广。
▲2015年,曹军联合九位喜憨儿的家长创办了深圳喜憨儿洗车中心,在进行公益探索的同时也为心智障碍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如今喜憨儿洗车已在全国开设27家分店、共计洗车83131台。(摄影 白帆)
建立7年、开设27家分店、洗车83131台的喜憨儿洗车店;在南京、苏州、无锡共有6家店面,员工都是心智障碍者的爱德面包坊;只发信息、不打电话的听障外卖骑手;通过“圆梦行动”招录超过7000名残疾员工就业的圆通速递……在城市,各类服务业和商业构成的第三产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残疾人的身影。由此而延伸出的“就业+公益”模式,惠及了一批又一批残疾人,他们的每一份工作的背后,都是一种新的公益方式。
在残疾人探求“自救”之路的同时,各级政府和组织也在求变创新。2022年,全国妇联与中国残联等联合印发了《“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实施方案》,预计于“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打造100家“美丽工坊”企业或机构,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创业就业等措施,帮助1万名残疾妇女在手工制作领域实现就业增收。
“俺现在也是个‘上班族’了,心情好多了不说,还为家里贴补了不少生活费用。”家住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的残疾妇女陈红菊,在汝南县袁月英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美丽工坊”找到了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麦草画制作技术,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资。
在当今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帮扶,社会和企业组织扮演的更多是“引导者”和“协助人”的角色,输出技术、资金或解决之道,残疾人则作为主人公,靠着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才能真正将幸福握在手中。
线下深耕细作
线上为家乡发声
共同富裕作为年内关注度极高的热词,这一主题下包容的故事和内容也必然是丰富多元的。曾经是脱贫攻坚主要阵地的乡村,如今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公益项目都反映着与当下中国社会、中国家庭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进一步彰显了公益对时代、人文的观照价值。
对于身处乡村的残疾人来说,缺少了城市里五花八门的就业选择,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半径,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尤其是电商和直播的兴起,更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相比“两点一线”的都市残疾人,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是线上创收的主力军。一年卖出4000万斤猕猴桃,销售额达到1.2亿元,带动了300多个农户增收的“轮椅总裁”杨添财;“鄂东老男孩”文刚,从家电维修到农产品直播带货,小小的身躯有大大的能量;拥有2357万粉丝的“康仔农人”,通过一条条精心制作的视频,让无数人感受到广西的秀美……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在借助短视频和直播的潮流展示自我。截至2022年11月,仅抖音一个平台就有1410万条关于残疾人的视频内容,获赞超17亿次。
“康仔农人”(上)和“春游哥哥”(下)都是残疾人中的“网红”,他们在各个平台发布短视频,收获大量粉丝的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康仔农人”账号的运营者康仔,本命庞家康,母亲是一名盲人。和他一起拍视频的“老小孩”是一名年过50岁、长相孩子气、身高不到1.3米的袖珍人。2019年8月,两人开始合拍视频,最初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为了被更多人看见,康仔和老小孩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一件事——拍视频,精心剪辑,慢慢涨粉。经过两年多的沉淀,二人在2021年5月发布的一期制作芋头苗的视频播放量破1亿,点赞数超240万。自那之后,“康仔农人”账号仿若“开挂”,视频发一期火一期,粉丝很快突破2000万。
2022年6月,康仔农人开启了走红后的首次直播,推荐的是广西北海特产金花茶。一场直播结束,观看量超过623万,卖出1万多单茶叶。7月的第二次直播,是联合广西百色市商务局和田东县政府进行的公益助农直播,他们继续为家乡带货,两小时内,共有585万网友涌进直播间,成交额超100万元。现在,他们的账号被抖音官方授予“乡村守护人”“三农达人”的标签。
在各个平台,像康仔农人一样线下深耕细作、线上为家乡发声的残疾人还有很多。在各具特色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残障人士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紧跟时代脚步,不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时认真思考人生,毫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与此同时,也给了网友了解他们真实生活、破除刻板印象的机会。在屏幕里,他们“残疾人”的身份被无限弱化。网友更关注的是他们传播的知识、过硬的技术、淳朴的乡情。
除主播外,还有许多扎根乡村的残疾人选择开起了网店。2021年国际残疾人日,淘宝上线了“命运奇袭者店铺榜”,向这些逆境勇士们致敬。店铺榜单上,有一家经营了13年的“水星家纺正品直销店铺”。店主黄勇来自安徽,自小患血友病导致失去行走能力,出行需要拄拐、坐轮椅。2008年他开了这家店铺,如今做到三皇冠、评分高达4.9分。而且,他积极指导病友、残障朋友开设淘宝店,因为“当他们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小事业,生活才会更有盼头”。
过去10多年里,阿里巴巴还推出魔豆妈妈、公益宝贝等多个关注残障群体的公益项目。根据阿里巴巴联合中残联发布的《阿里公益助残报告》,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共有17.41万残障人士在淘宝天猫注册网店,并创下了298.4亿元销售额。
▲陈兹方是“电商达人”,他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线上卖农产品,带动2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在2021年荣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随着互联网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红利,“结合残疾人自身特点,大力扶持残疾人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充分就业。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依托完善的电商产业链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探索通过网络、电商平台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残疾人服务业品牌。”也被写进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里。
时至今日,公益的善意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通过何种方式,更大程度地帮助社会释放善意,通过越来越多的鼓励机制,让公益以新的方式和触角。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不被看见的需求被看见。然而无论形式如何更新、技术交互带来的体验如何迭代,公益最重要的本质却不会有任何改变,那就是:释放善意,改变现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残疾人来说尤为适用。在全球经济下行导致的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下,公益圈内和圈外人,都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但爱和温暖,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刚需。
忻自良始终坚守着 “三 XIN” 理念,即创新、用心、互信。在创新方面,他勇于突破传统,国际首创五心运气推拿针灸疗法。这种创新疗法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为中医急救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胡碧业出生于 1964 年,多年来,他凭借着对国学的热爱和深厚的钻研,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他不仅是华夏名人数据库的审核委员,更是北京华夏博易国学文化发展中心的副院长。这些身份赋予了他传承和弘......
宁可有着丰富且扎实的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1995 年,他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便踏上了教育之路,在北京实用美术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对教育有了深......
郭筱君的故事始于1962年,那时她作为长乐一小的佼佼者,与小伙伴们一起,代表全市少先队员向国家领导人、外国领导人献花,这是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开始。12岁那年,她在上海市游泳比赛中荣获女子少年组5......
潘葭萓理事分享到她的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二十多年的公益生涯中,她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每当她想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便咬紧牙关,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她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只有奉献,才能快乐......
2019年末,新冠疫情悄然降临,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用他们的行动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安全与健康。四川省古蔺县的刘畅便是其中一位不为人知的英雄。他不仅在疫情初期勇......
曾惠萍,福州市慈恩公益服务中心的创始人及理事长,以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的爱心,在公益事业中书写了非凡篇章。1967年出生于福州的曾惠萍,年轻时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勇气与决心。仅22岁之际,她便毅然决然......
陈焕新1961年6月出生于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自小对乡土有深厚感情。1978年高中毕业后到广州国营企业担任采购职务,凭借自身努力升为业务经理并在广州定居成家。2011年,当他回到阔别30余年的家乡时,......